top of page

《我誤會了回憶》- 賴明珠

 

你還記得六七歲時的自己嗎?1998年,我們大概都只有六七歲。你還記得那時媽媽責備你的話?學校老師嚴厲的眼神?

 

紀錄形式的錄像作品可以客觀的呈現某種真實。鄭裕林錄像作品《你呢?》訪問約六七歲的台灣小孩,透過向小孩子發問有關人生的問題,直接的呈現年幼的心,如何看夢想、情人與自己。坦誠與稚氣的回答總使人看得忍俊不住。六七歲的男孩與六七歲的女孩身體與心智發展有很大差異。這差異在鄭裕林的作品中呈現。雖然觀眾不知道受訪兒童的成長背景,但他們回答的方式及答案卻有所暗示。六七歲的女孩面對「最想得到甚麼?」她會答:「錢。」而六七歲的男孩會答:「不知道!」女孩已經意識到錢的概念,羞澀而一臉擔憂,心幼嫩而敏感。我看見她單薄的身子承受著大人終身在思考的困擾。我開始懷疑年幼的我掌握事情真相的能力,時間的距離使我誤會了我,誤會了自以為懂事的自己與回憶。

 

作品看似客觀,其實卻在創作者的掌控之中,問題的設定對六七歲的兒童來說,過份艱澀,但正正如此,若不是回答「不知道」的,則可能有驚喜。而由於受訪兒童均是當下生活在台北,他們只代表了一時一地,在創作者引導下呈現的某種真實。然而,正如作品名稱《你呢?》,九分鐘的訪問已足夠引發觀眾去回想年幼的自己。

 

那年五月,六七歲的我跟姊姊來香港與爸媽、哥哥生活,那年一切新事物排山倒海,年幼的心承受不了,天旋地轉,一直感到頭暈。直至上了中學,離開村校小學,才看明白地鐵站圖,在心中畫好了香港各區的地理位置,中環在港島,尖沙咀不用過海;有錢人在半山、西貢,旺角有條馬路總是滿了人,而我住新界的「悲情城市」天水圍。羅湖最接近故鄉,紅磡方向是回家,有岀前一丁公仔麵吃。有關新移民子女與同齡香港兒童相處時面對過的歧視與窘境,家中父母為生活的爭吵等等難過的事,我一直以為自己處理得很好,我可以承受,那時的我也很成熟,不要別人關心。


然而,看了《你呢?》中,小孩稚氣的臉,羞澀的小動作,我卻不禁認為,年幼的我是完全不能承受社會及文化的過份衝擊,我彷彿明白了為何林海音能完整的寫出年幼時的往事,因為過份沉重,因為過分深刻的變遷,敏感又稚嫩的心靈都刻下太深疤痕。

bottom of page